養老保險作為一種社會的基本保障制度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很多因素,在這些條件的影響下具體發放的金額當然不會只跟你的退休前的工資水平有關,即退休金的多少并不會只受你退休前的工資影響。退休金反映的更多的是社會當前身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講一下退休金的具體計算方法。
實際發到手里的養老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是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

養老金
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在這個公式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你個人賬戶里的錢越多你的退休金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發放的就越多,這樣也就間接影響了實際發到手里的錢了。同時你的計發月份也會影響你的個人賬戶養老金,而計發月數直接就取決于你的退休年齡。簡單說也就是你退休越晚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發的錢就越多。
比如60歲退休就是139個月。假設你在退休時個人賬戶儲存額是30萬元,每個月領多少,就是30萬除以139等于2158.27元。但是如果個人賬戶儲存額只有15萬,就會減少一半所以要多交才能多領。其實社保就是一種現在自己交的一種保障,這樣等你老了也有錢花。
同時計發月數是國家根據職工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退休年齡等因素公布的不是省里自己計算的。退休年齡不滿整年的余數,按1整年計算。這個數值全國都是一樣退休金的這么多的影響因素當中也就這一個指標是全國統計的。
2、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如果按照100%基數繳費,一年養老金可以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繳費15年就可以領取15%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假設當地社平工資是6000元,基礎養老金就可以領取900元每月。而如果繳費30年基礎養老金就可以領取1800元每月。怎么樣差距還是一目了然的。
通過計算看到的結果是不是差距很大。你繳費時間越長可以獲得的基礎養老金就越高,所以有條件還是要盡可能的延長繳費年限的。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這社保不重視,等到你要重視的時候都已經晚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一般的地區使用的都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社保繳費基數,同時按照這個基數計算養老金。但是在2019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對于社保繳費基數口徑進行修改為以全口徑城鎮就業職工社會平均工資核定上下限,即以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0%至300%范圍內選擇適當的繳費基數。
3、過渡性養老金
這個過渡性養老金,其實一般人是沒有的。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保險制度在以前是雙軌制,就是一條線是企業的養老保險,另一條線就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國家為了更好對這個制度進行改革逐漸進行了并軌,過渡性養老金就是在個過程中產生的。過度性制度主要是為了這些符合條件的“中人"給予的一種特殊的補貼。
“中人"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我國實施養老保險并軌制度前參加工作、在2014年10月1日后辦理退休的事業單位在編人員。 其實這是因為2014年10月1日起全國陸續實行養老金并軌,但是由于并軌前后對于這些“中人”影響比較大為了減少這個差距設計的過渡性政策。這個政策的過渡期為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10月1日。這一部分補貼養老金實行新老計發辦法對比,就高不就低。
另外這個就是視同繳費年限,也是一些特殊條件下產生的。對于這些我們知道有這回事就可以了。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上年限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x指數化視同繳費基數ⅹ視同繳費年限x1.3%或者是1.4%。
總之在養老金的三項計算中,無論什么情況,只有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才能越高。